协同创新,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头条

// 2020-11-10
位于江心洲的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杜文双摄 江心洲江岛智立方的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一楼,南京长江生态眼智慧感知平台24小时运行,它运用物联网、...

位于江心洲的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杜文双摄

  江心洲江岛智立方的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一楼,南京长江生态眼智慧感知平台24小时运行,它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打造天地空一体化“智慧大脑”,实现对长江南京段“水、岸、气、船、园”进行实时监测管理。 

 

  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是南京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创新名城建设的重大举措。

 

  从2019年1月挂牌至今,中心以打造“绿色技术创新制高点、生态环保产业培育主阵地、长江高质量发展智囊团、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为战略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助力解决重化围江、长江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样板”,助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深度融合,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扬子江城市群占江苏国土面积的50%,经济贡献占全省的80%,是江苏省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动机”、增长极。

 

  然而,目前扬子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同时,南京生态环保相关科研机构众多,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扬子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发展支撑较弱。 

 

  2019年1月2日,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中心由省政府、市政府与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定位是高水平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特色则是深度融合,即整合扬子江流域科教、研发资源与产业力量,探索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将南京环保产业做大做强。 

 

  2020年8月18日,中心搬至建邺区江心洲江岛智立方新址;10月13日,中心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首届理事会理事长张敬华,市长韩立明参加。由市委书记担任理事长,显示出南京对长江大保护以及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设的特殊重视。

 

  通过近两年的建设运营,中心已构建“三院二平台四支撑”核心框架体系,重点建设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源头创新研究院、绿色菁英创新学院和生态眼智慧感知平台、工程化研究中心两大平台,依托战略智库、源创资金、载体生态、体制机制四大支撑,助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鸿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供给和技术支撑。

 

  在搭建创新平台的同时,中心还致力于探索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10月27日,中心与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集中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标志着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菁英计划”正式启航。从4所高校选拔出的60名专业硕士研究生,组成了首届“绿色菁英班”,他们将在生态环保领域,围绕水生态修复、工业废水处理、环保新材料、土壤修复、智慧水务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 

 

  未来,中心还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在培养专业硕士的同时培养专业博士,并将与合作高校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定向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队伍。 

 

  聚焦关键,为长江生态提供硬核技术支撑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

 

  解决目前长江沿岸“化工围江”情形下带来的高污染、高危险、高能耗问题,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两年来,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集成开展重大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了多项基础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瓶颈,有的创新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提升了自主可控水平。 

 

  微界面绿色化工技术研究所是中心加盟所之一。研究所自主研发了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及装备,可将大规模多相反应器内传质界面由厘米—毫米级尺度转变为微米级,长江沿线现有可适用项目达数百项,未来将形成百亿级产值,增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污染物减排数亿吨。 

 

  正在筹建的中加扬子江生态健康技术创新研究院,会聚顶级生态健康研究专家,将积极开展长江生态安全与健康诊断、评估,支撑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该技术不需要捕获到生物个体,仅需要少量环境介质(如一滴水)就能完成物种识别,实现了物种鉴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团队目前已建立了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数字化资源、标本、环境样品库,累计有近4000种生物物种基因入库。 

 

  中心还积极对接园区打造绿色技术示范基地,推进新技术示范推广。 

 

  在南京化工园,中心科技创新积极助力园区绿色化转型。目前,从基于排水毒性控制的企业差异化接管标准,到涉及水、气、固废、智慧化的一批新技术在园区推广应用,如超临界氧化化工危废高效处理技术等,园区煤耗、能耗、COD排放等大幅下降。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心已集聚南京40余家生态环境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加盟研究所已孵化企业508家,申请专利1106项,成为服务扬子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技术创新力量。 

 

  智慧感知,生态眼实时监测长江生态环境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聚焦科技研发、场景应用和产业发展,组织相关新研机构、龙头企业,协同建设智慧生态眼等重大平台,为长江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预报预警提供了智力支持。 

 

  “长江经过南京这个有85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水质没有下降还有所提升,充分体现了南京长江大保护的担当。”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副主任李爱民介绍,长江是南京饮用水主要来源,目前共设有6个饮用水源地,日供水规模达330万吨,通过生态眼系统对水源地进行实时监测与监控,保证南京市民可以喝上干净放心的饮用水。 

 

  水质监测只是南京长江生态眼智慧感知平台的功能之一。它就像一个“最强大脑”,水陆空、全方位、无死角,不仅能对南京的水、气进行监控,还能对水上的船舶、化工园区、生态岸线实现全方位监控,一点点细微变化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在生态眼的监控下,工业废气污染无处遁形,全市占工业废气污染负荷90%的159家企业全部纳入监控系统。屏幕上,钢铁企业梅钢公司的3号烧结机排口的废气实时监控情况显示,该排口正在进行超低排放。 

 

  长江南京段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钻石航区”,是全球船舶通航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南京港2019年货物吞吐量达2.63亿吨,危险货物运量达到550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近1/3。多年来,南京从未发生过重大船舶污染事故。 

 

  水上生态眼系统不仅对长江南京段航行的船舶进行监管,重点对危化品船进行全过程、全轨迹自动标识、实时监控,还将通过卫星动态解译,把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江豚保护、滨江建设纳入监控。 

 

  据介绍,生态眼已初步实现了全要素、全链条、全天候监控,为把长江南京段打造成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和严管示范带提供了科技支撑。 

 

  深入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探索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守护好一江清水——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将推动南京在长江大保护已经取得的成效基础上更进一步,打造绿色技术创新制高点、生态环保产业培育主阵地、高质量发展智囊团、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


1
联系我们